带状疱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镇痛管理、局部护理、物理疗法、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带状疱疹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免疫力下降、年龄增长、慢性疾病、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早期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治疗窗口期为皮疹出现后72小时内,伴随神经痛症状时需持续用药7-10天。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需延长疗程至14天。
2、镇痛管理:
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可缓解急性期疼痛。对中重度疼痛可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曲马多。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需考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专项治疗,可能与神经纤维损伤、中枢敏化等因素有关。
3、局部护理:
疱疹未破溃时使用炉甘石洗剂收敛止痒,破溃后改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冷敷可减轻灼热感,每日2-3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保持皮损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4、物理疗法:
紫外线照射促进疱疹结痂,氦氖激光缓解炎症反应。急性期后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5、免疫调节:
胸腺肽、转移因子等免疫增强剂适用于反复发作患者。50岁以上人群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有效率超过90%。慢性病患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者血糖应维持在7mmol/L以下。
发病期间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食用鸡蛋、鱼肉等促进皮肤修复。维生素B族食物如全谷物、绿叶菜有助于神经恢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疼痛。保持规律作息,疼痛影响睡眠时可尝试腹式呼吸放松。皮损完全结痂前避免游泳、桑拿等公共活动,贴身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摩擦。高龄患者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