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眦赘皮多数情况下无需开眼角手术。内眦赘皮是东亚儿童常见的生理性眼部结构,表现为内眼角处皮肤褶皱覆盖部分泪阜,通常随面部发育逐渐改善。
内眦赘皮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多与遗传相关,表现为双侧对称的皮肤褶皱;后天性可能由外伤或炎症导致瘢痕形成。轻度赘皮仅影响外观,重度可能遮挡部分视野或引发倒睫。临床评估需结合角膜暴露率、睑裂长度等指标,若未影响视力发育或导致反复睑缘炎,建议观察至青春期后再决定是否干预。
非手术改善方式包括按摩牵拉和胶带粘贴法。用食指指腹沿鼻梁向太阳穴方向轻柔按摩内眦部位,每日2次,每次5分钟;或使用医用胶带将赘皮向颞侧牵拉固定,需持续3-6个月。这些方法适用于赘皮较薄、弹性好的学龄前儿童,可增加皮肤延展性。
手术干预需满足三个条件:赘皮导致功能性障碍、年龄超过12岁且稳定发展2年以上、角膜暴露率不足80%。常见术式为Z成形术或Y-V推进术,通过重新分布皮肤张力改善外观。术后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揉眼,使用抗生素眼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坚持瘢痕护理6个月。
日常护理应注重眼部清洁,使用无泪配方的婴儿洗发露稀释后轻柔清洗睑缘。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每阅读30分钟远眺放松。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以及含锌的牡蛎、核桃等食物,促进睑板腺健康。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风沙刺激。若出现频繁眨眼、畏光流泪等症状,需及时排查倒睫或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