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是指肝脏在长期慢性肝病基础上逐渐丧失功能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持续恶化、代谢紊乱和多系统损害。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进展、药物性肝损伤及自身免疫性肝病。
1、病因机制:
慢性肝衰竭多由肝硬化发展而来,肝细胞长期受损导致再生能力衰竭。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持续活动可引发肝纤维化;酒精性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随的氧化应激加速肝细胞凋亡。
2、代谢障碍:
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导致白蛋白、凝血因子缺乏,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黄疸,氨代谢障碍诱发肝性脑病。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可能引发夜盲症或出血倾向。
3、系统表现:
门静脉高压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腹水,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肝肺综合征表现为低氧血症,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性肾衰竭。内分泌紊乱可见男性乳房发育和蜘蛛痣。
4、诊断标准:
需结合Child-Pugh评分或MELD评分系统评估,包括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及肝性脑病程度。影像学显示肝脏萎缩伴结节形成,肝活检可见广泛纤维间隔和假小叶形成。
5、干预策略:
病因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控制乙肝活动,戒酒改善酒精性肝病。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暂时替代部分功能,肝移植是终末期唯一根治手段。营养支持需保证35-40kcal/kg/d热量,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慢性肝衰竭患者应严格禁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每日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饮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支链氨基酸。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可改善肌肉消耗,但需避免跌倒风险。定期复查肝功能、血氨及凝血指标,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需立即急诊。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疾病焦虑,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可获得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