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湿疮”,其发病与内外湿邪交织、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要病因包括脾虚湿蕴、血虚风燥、湿热浸淫、外感风邪、情志失调五类。
1、脾虚湿蕴: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形成湿疹。表现为皮肤肿胀、渗液明显,多发于四肢。调理需健脾化湿,食疗可用山药、薏苡仁、茯苓等煮粥,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2、血虚风燥:久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则干燥脱屑,伴剧烈瘙痒。常见于慢性湿疹患者。建议食用黑芝麻、阿胶、枸杞等养血润燥之品,外涂紫草油缓解症状。
3、湿热浸淫:过食辛辣肥甘或感受暑湿,湿热蕴结肌肤。皮损潮红灼热、渗出糜烂,多发于头面、腋窝。可用马齿苋、金银花煎汤外洗,内服黄连、黄芩等清热利湿中药。
4、外感风邪:风邪袭表与内湿相搏,诱发急性湿疹。起病迅速,疹色偏红,游走性瘙痒。需避风防潮,艾叶、防风等草药熏洗可祛风止痒。
5、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湿浊内生。皮损多对称分布,情绪波动时加重。建议疏肝解郁,饮用玫瑰花、合欢花代茶饮,配合穴位按摩太冲、三阴交。
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忌海鲜、牛羊肉等发物。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可促进气血运行。若皮损广泛或继发感染,需及时就医结合中西医治疗。慢性湿疹患者可长期坚持耳穴压豆、拔罐等中医外治法调节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