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可通过皮肤检查、病史评估、过敏原检测、排除诊断、症状评分等方式确诊。特应性皮炎通常由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环境诱因、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皮损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典型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或渗出性皮损,好发于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婴幼儿常见面部及四肢伸侧受累,成人多伴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
需详细询问个人及家族过敏史,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病程超过6个月的慢性复发性瘙痒,以及冬重夏轻的季节性变化模式,均支持特应性皮炎的诊断。
通过血清IgE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识别致敏原。尘螨、花粉、食物蛋白等常见过敏原阳性结果可辅助诊断,但需注意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需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银屑病可见银白色鳞屑和薄膜现象,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皮脂腺丰富区域。
采用SCORAD或EASI量表量化评估。根据皮损面积、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提示病情越重,同时可用于治疗效果的动态监测。
确诊后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日常使用无皂基清洁剂和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避免穿化纤衣物刺激皮肤。饮食上注意记录可疑食物过敏原,可尝试低组胺饮食。适度游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体质,但运动后需及时清洁汗液。严重发作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吡美莫司乳膏、他克莫司软膏或度普利尤单抗等药物控制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