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妊娠晚期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可能由激素水平异常、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障碍、遗传代谢缺陷、病毒感染、药物毒性等因素引起,需通过终止妊娠、护肝治疗、血浆置换、重症监护、多学科协作等方式干预。
1、激素水平异常:
妊娠晚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抑制肝脏线粒体功能,导致甘油三酯代谢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状,需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给予熊去氧胆酸等护肝药物。
2、线粒体氧化障碍:
胎儿对母体脂肪酸需求增加时,部分孕妇存在线粒体β氧化酶缺陷,无法有效分解游离脂肪酸。这种情况常伴随凝血功能障碍和低血糖,需静脉补充葡萄糖,使用左卡尼汀改善能量代谢。
3、遗传代谢缺陷: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隐性遗传病可诱发本病,这类患者妊娠期脂肪酸代谢压力骤增。典型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产后需长期随访避免再次妊娠风险。
4、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或EB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肝脏脂肪变性,与妊娠期免疫抑制状态有关。患者多有发热症状,需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严重时需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5、药物毒性:
四环素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在妊娠晚期可能干扰肝细胞代谢。此类病例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采用血液灌流清除毒素,同时监测肾功能变化。
患者应严格限制脂肪摄入,选择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米粥、面条,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卧床休息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产后6个月内定期复查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出现意识模糊或呕血等危急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部分重症病例可能需肝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