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胎盘良性肿瘤,由绒毛膜血管异常增生形成,多数无症状且预后良好。
1、病理特征: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起源于绒毛间质血管母细胞,病理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紫红色结节,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增生毛细血管及纤维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排列规则,无核分裂象。
2、发生机制:
该病发生与妊娠期血管生成因子失衡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导致血管异常增殖。胎盘局部缺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过程,但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3、临床表现:
小型肿瘤多无临床症状,仅在产后胎盘检查时发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肿瘤可能引起母体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羊水过多,胎儿可能出现生长受限、贫血或高输出性心力衰竭。
4、诊断方法:
产前超声是主要诊断手段,典型表现为胎盘内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彩色多普勒显示丰富血流信号。MRI可辅助评估肿瘤与胎盘关系,需与胎盘早剥、血肿等病变鉴别。
5、处理原则:
无症状小肿瘤无需特殊处理,定期超声监测即可。合并胎儿并发症时需多学科会诊,可能采取宫内输血、羊水减量或提前分娩等措施。极少数病例产后需手术切除肿瘤。
妊娠期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牛肉、菠菜预防贫血,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胎盘机械性刺激。定期产检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指标,发现胎动异常或宫高增长过快时及时就医。产后建议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哺乳期无需特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