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骨髓炎可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血源性传播、外伤性感染、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病原体,约占70%病例。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骨髓腔,在生长板附近形成脓肿。早期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万古霉素。
2、血行传播:多继发于皮肤感染、中耳炎等病灶。儿童长骨干骺端血管丰富且呈迂曲状,细菌易滞留繁殖。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患肢拒动,血培养阳性率达30%。
3、外伤因素:开放性骨折或穿刺伤直接污染骨髓腔。创伤后局部血肿形成缺氧环境,利于厌氧菌生长。X线早期可见软组织肿胀,2周后出现骨质破坏。
4、邻近感染:如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扩散至骨髓。常见于胫骨近端或股骨远端,患儿出现假性瘫痪。MRI可显示骨髓水肿和骨膜反应。
5、免疫缺陷:糖尿病、化疗患儿易发生非典型病原体感染。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感染时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需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卧床制动,患肢用石膏托固定。恢复期逐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补充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鱼肉、鸡蛋。体温正常后改口服抗生素4-6周,定期复查CRP和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