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血管介入手术、肠切除吻合术、术后康复管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与房颤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脏瓣膜病、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有关。
1、抗凝治疗:早期使用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可防止血栓扩大。房颤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药预防复发,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
2、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可采用尿激酶、阿替普酶进行血管内溶栓。溶栓后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避免出血风险,适用于无肠坏死体征者。
3、血管介入手术:经皮导管取栓术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能快速恢复血流。需在血管造影定位下操作,术后需抗凝治疗3-6个月。
4、肠切除吻合术:出现肠管坏死需切除缺血肠段并行肠吻合。可能与栓塞范围广、就诊延迟有关,表现为剧烈腹痛、血便、腹膜刺激征。
5、术后康复管理:包括肠内营养支持、渐进式腹部按摩、低脂饮食调节。动脉硬化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每日监测腹围变化。
发病后24小时内接受治疗者存活率可达70%,延迟诊治易导致肠穿孔、感染性休克。恢复期建议采用低纤维饮食过渡,逐步增加鱼肉、蒸蛋等易消化蛋白,避免豆类、坚果等产气食物。术后6周起可进行散步、呼吸训练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血管超声评估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