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缩写,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该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感染后潜伏期可达8-10年,最终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形成病毒储存库,现有医疗手段难以彻底清除。
1、病毒结构:HIV由包膜蛋白gp120/gp41、衣壳蛋白p24及RNA基因组构成。包膜蛋白与宿主CD4受体结合启动感染,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为DNA后整合入宿主染色体。这种独特结构使其能逃避免疫监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2、传播途径:无保护性行为占全球新发感染75%以上,肛交传播风险是阴道性交的18倍。静脉吸毒共用针具的血液传播效率达0.63%每次,母婴传播率在未干预情况下可达15-45%。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蚊虫叮咬不会传播。
3、致病机制:病毒主要破坏CD4+T细胞,感染后1周内病毒载量可达10^6拷贝/mL。急性期后进入临床潜伏期,每年CD4细胞下降约50个/μL。当CD4计数<200个/μL时进入艾滋病期,机会性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4、诊断方法:第四代检测试剂可同时查抗原抗体,窗口期缩短至14-21天。核酸检测能在感染后7天检出,病毒载量检测用于疗效评估。确诊需经初筛试验和Western blot确证试验。
5、治疗现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可使患者寿命接近常人,常用方案包含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暴露后预防PEP需72小时内启动,暴露前预防PrEP有效率达99%。
日常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检测。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基本消除传播风险。保持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快走,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降等艾滋病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