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可能由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哮喘、焦虑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氧疗、支气管扩张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心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1、贫血: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面色苍白。治疗需补充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严重贫血需输血治疗。
2、慢阻肺: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气道阻塞,特征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使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支气管扩张剂改善通气,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急性加重。戒烟是核心干预措施。
3、心衰:心肌收缩力下降引发肺淤血,典型表现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治疗采用呋塞米利尿减轻心脏负荷,美托洛尔控制心率,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
4、哮喘:气道高反应性造成可逆性气流受限,发作时伴哮鸣音。急性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长期控制需规律使用孟鲁司特钠。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
5、焦虑症:过度换气综合征引发主观窒息感,常伴心悸、手抖。认知行为治疗帮助纠正错误呼吸模式,腹式呼吸训练每天3次,必要时短期服用帕罗西汀调节神经递质。
日常建议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睡眠时垫高床头减轻膈肌压迫。突发严重气短伴胸痛、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排除肺栓塞、心肌梗死等急症。长期症状反复或加重应完善肺功能、心脏超声等专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