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

2025-05-25

127次浏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尿色加深等症状,严重时可伴发脂肪泻或凝血功能障碍。典型表现包括瘙痒以四肢及躯干为主、胆汁酸水平升高、肝功能异常。

1、皮肤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突出的症状是皮肤瘙痒,多始于手掌和足底,逐渐蔓延至四肢及躯干,夜间加重。瘙痒与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抓挠后无皮疹出现,区别于过敏性皮肤病。约80%患者以瘙痒为首发症状,孕晚期妊娠28周后尤为明显。

2、黄疸表现:

约10%-2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通常在瘙痒发生后1-4周出现。黄疸程度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相关,多数不超过85.5μmol/L,属于肝细胞性黄疸。尿液颜色加深呈茶色,粪便颜色可能变浅。

3、实验室异常:

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10μmol/L是诊断核心指标,常伴有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轻度至中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可升高至正常值2-10倍,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可能正常或轻度增高。这些指标异常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排泄障碍。

4、消化道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脂肪泻,因胆汁酸缺乏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油腻恶臭。严重病例可能伴有维生素K吸收不良,引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产后出血风险。消化道症状通常在胆汁酸水平>40μmol/L时显现。

5、胎儿并发症:

母体胆汁酸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窘迫,表现为胎动减少、胎心率异常。胆汁酸水平>40μmol/L时,早产、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风险显著增加。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无法预测的突发胎死宫内,多与胆汁酸水平骤升相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定期监测胆汁酸和肝功能指标,孕34周后建议每周胎心监护。饮食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燕麦、南瓜、苹果等,避免油炸食品。每日补充维生素K可改善凝血功能,适当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出现胎动异常或瘙痒急剧加重时应立即就医。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