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属于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生长缓慢但具有潜在转移风险,不能等同于完全良性的肿瘤。
直肠类癌起源于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且局限于黏膜下层时,转移概率低于5%,临床处理原则接近良性肿瘤;当肿瘤直径超过2厘米或侵犯肌层时,淋巴结转移率可达60%,此时需按恶性肿瘤规范治疗。典型症状包括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皮肤潮红、腹泻等症状。
内镜下切除是治疗早期直肠类癌的主要方式,适用于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未侵犯肌层的病例。对于进展期病变,需实施根治性手术切除并行淋巴结清扫。术后需定期进行肠镜、超声内镜和影像学复查,监测指标包括血清嗜铬粒蛋白A和5-羟吲哚乙酸水平。合并类癌综合征的患者需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症状。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酒精及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腌制品。适度进行盆底肌锻炼改善排便功能,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心理方面需建立对疾病特性的正确认知,既不必过度恐慌也要重视规律随访,出现持续腹痛或排便性状改变应及时就诊复查影像学检查。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每年完成全结肠镜检查评估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