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负压引流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保持负压稳定、观察引流液性状、预防感染、固定装置位置、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1、保持负压稳定:
负压值需维持在-125mmHg至-450mmHg范围内,波动幅度不宜超过20%。每日检查中心负压源或电动吸引器运行状态,连接管路应无扭曲打折。若使用便携式负压装置,需定时更换电池或充电。负压突然消失可能提示管路漏气或创面密封失效,需立即排查。
2、观察引流液性状:
正常引流液初期为血性,逐渐转为淡黄色。每日记录引流量,突然增多>200ml/h可能提示活动性出血,颜色变浑浊伴异味需警惕感染。出现脂肪滴或乳糜样液体时,考虑淋巴管损伤。引流瓶内液体超过2/3容积时应及时更换。
3、预防感染:
更换引流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口处用碘伏消毒。敷料边缘出现渗液或松动时需重新封闭。体温持续超过38℃伴引流液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发生创面感染。禁止随意打开封闭系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留取培养标本。
4、固定装置位置:
引流管出皮肤处需用胶布蝶形固定,避免牵拉。多根引流管应标记编号,防止错位连接。活动时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于衣物上,保持引流瓶低于创面20cm。翻身或移动时需托住引流管与瓶体连接处,防止意外脱落。
5、及时处理异常:
出现管路堵塞时可尝试生理盐水低压冲洗,禁止暴力通管。持续负压失效超过2小时需联系医生处理。患者主诉创面剧痛或肿胀加剧,可能提示负压过大或引流不畅。发现敷料下有大量新鲜血液积聚时,应立即解除负压并压迫止血。
实施VSD引流期间建议每日摄入1.5-2g/kg优质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避免压疮,非禁忌者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保持病房温度24-26℃以减少冷凝水产生,湿度控制在50%-60%。引流系统拆除后,创面需继续观察3-5天有无延迟性渗液或感染征象。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创面张力增加,淋浴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