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助产的操作方式主要包括评估适应症、术前准备、放置产钳、牵引助产、取出产钳五个关键步骤。
1、评估适应症:
产钳助产适用于第二产程延长、胎儿窘迫或母体因素导致自然分娩困难的情况。医生需评估宫颈口开全、胎头位置达坐骨棘水平以下、胎膜已破等条件。排除明显头盆不称或胎儿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症,通过阴道检查确认胎方位为枕前位或可旋转至枕前位。
2、术前准备:
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排空膀胱,采取膀胱截石位。准备新生儿复苏设备,建立静脉通路。选择适合的产钳类型,如Simpson产钳用于变形胎头,Kielland产钳用于旋转胎头。会阴部消毒铺巾,必要时行会阴侧切。
3、放置产钳:
左手持左叶产钳沿骶骨凹滑入胎头左侧,右手引导放置;同法放置右叶产钳。确认钳叶位于胎耳前方,矢状缝位于两钳叶正中。检查钳柄扣合是否顺畅,避免夹持宫颈或阴道组织。放置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胎心变化。
4、牵引助产:
沿骨盆轴方向进行牵引,先水平牵拉至胎头着冠,再向上抬高钳柄协助仰伸。牵引力度需与宫缩同步,每次持续不超过30秒,间歇期松开锁扣减压。胎头娩出后立即停止牵引,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会阴撕裂或胎儿损伤。
5、取出产钳:
胎头娩出后先取下右叶产钳,再取左叶,动作需轻柔避免划伤阴道。检查会阴及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评估新生儿Apgar评分,检查头部有无产钳压痕或血肿。术后密切观察母婴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
产钳助产后应保持会阴清洁干燥,使用冰敷缓解肿胀,摄入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建议进行盆底肌训练促进恢复,6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母乳喂养时注意调整姿势减轻会阴压力,出现发热、异常出血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复诊。心理上需正视器械助产的必要性,避免过度焦虑影响产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