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传染性,但传播途径与普通结核病不同。该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脑膜引起,但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液传播而非直接接触传染。
一、传播途径与风险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的传染源多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儿童主要通过吸入含菌飞沫感染肺部原发病灶后,细菌经血行播散至脑膜。与患者共用餐具或日常接触不会直接传播脑膜炎,但密切接触未经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或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更易发病。
二、疾病发展与识别特征:
疾病初期表现为低热、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进展期会出现持续性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婴幼儿可表现为前囟膨隆、惊厥或意识障碍。晚期可能出现脑神经麻痹、偏瘫等严重并发症,需通过脑脊液检查、影像学及结核菌素试验确诊。
三、防控与治疗措施:
确诊后需立即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联合用药方案。患者应隔离至痰菌转阴,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结核菌素筛查和预防性用药。保持室内通风、佩戴口罩可降低传播风险,患者衣物餐具应单独消毒处理。
日常护理需保证患儿营养摄入,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泥、豆腐等,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轻柔的肢体活动促进功能康复,定期监测肝功能与听力。家庭成员应接种卡介苗并每年进行胸部X线筛查,患儿康复后仍需持续随访2年以上观察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