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坏死可通过保守治疗、坏死段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方式干预。肠坏死通常由肠系膜血管栓塞、肠扭转、肠套叠、肠道感染、创伤性损伤等因素引起。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常见病因,可能与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血便等症状。早期可尝试抗凝治疗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严重缺血需行血管取栓术。
肠扭转或肠套叠可能导致绞窄性肠坏死,多与肠道解剖异常、肿瘤压迫有关,典型症状为呕吐、腹胀及腹膜刺激征。部分病例可通过肠镜复位,进展期需紧急行肠切除手术。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常见于婴幼儿,与细菌感染、早产相关,表现为发热、血性腹泻。轻症采用禁食、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甲硝唑,全层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
腹部外伤致肠管血运中断时,24小时内未恢复需手术探查。部分挫伤可观察,明确坏死则行肠吻合术或临时造瘘,术后需监测吻合口漏。
血管炎、休克等全身性疾病继发肠缺血时,应先纠正原发病。局部坏死范围小可保守治疗,大范围坏死需切除,合并脓毒血症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
术后需逐步恢复肠内营养,从短肽制剂过渡至低渣饮食,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康复期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床边活动,监测排便情况。保守治疗期间严格禁食胃肠减压,每4小时评估腹部体征,血清乳酸水平>4mmol/L或持续腹痛需考虑手术干预。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控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