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型脚气可通过保持足部干燥、外用抗真菌药物、穿透气鞋袜、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糜烂型脚气通常由真菌感染、足部多汗、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
皮肤癣菌感染是糜烂型脚气的主要病因,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真菌在潮湿环境中繁殖。表现为趾间浸渍发白、糜烂渗液伴瘙痒。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药物。
汗液浸渍破坏皮肤屏障功能,汗腺分泌旺盛者更易继发真菌感染。建议每日用硫磺皂清洗足部,洗后彻底擦干,可撒布滑石粉或明矾粉吸附汗液。
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因抵抗力下降,真菌清除能力减弱。需控制基础疾病,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有助于皮肤修复。
共用拖鞋毛巾、光脚行走等行为易传播真菌。患者应单独使用洗浴用品,定期煮沸消毒袜子,避免搔抓防止自身接种传播。
长期穿胶鞋、运动后未及时换袜会形成局部闷热环境。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袜子,工作时备两双鞋交替穿着,使用除湿机降低室内湿度。
糜烂型脚气难以完全自愈,需规范治疗4-6周。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豆类;选择快走、游泳等不易积汗的运动;夜间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泡脚后涂抹药膏,症状持续需进行真菌镜检确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