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性皮炎可能由蚊虫叮咬、螨虫接触、蜜蜂蜇伤、跳蚤侵袭、蜱虫附着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硬结或全身过敏反应。
1、局部红肿:
叮咬部位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或丘疹,直径约1-3厘米,中心可见针尖状咬痕。红肿区域温度升高,按压时有轻微疼痛感,通常持续24-72小时。冷敷可缓解肿胀,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2、剧烈瘙痒:
组胺释放导致皮肤神经末梢敏感,出现阵发性刺痒感,夜间症状加重。瘙痒可能持续3-7天,过度搔抓会形成抓痕或血痂。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氯雷他定能有效止痒。
3、水疱形成:
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透明或淡黄色疱液,疱壁薄易破溃,常见于四肢暴露部位。水疱直径多小于1厘米,破溃后渗出组织液,需用碘伏消毒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4、硬结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导致真皮层纤维增生,形成质硬结节伴色素沉着,多见于反复叮咬部位。结节可持续数周,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地奈德乳膏可促进吸收。
5、全身症状:
严重者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系统反应。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进行抗休克治疗。
日常穿着长袖衣物减少暴露,户外活动后及时洗澡清除虫体残留。被褥定期高温烫洗杀灭螨虫,卧室安装纱窗防蚊。出现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或皮损化脓时需就医排查虫媒传染病。饮食避免海鲜等易致敏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皮肤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