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变,特征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常覆盖鳞屑或痂皮,可能伴随毛囊角栓和萎缩性瘢痕。该病变多见于日光暴露部位,与自身免疫反应、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药物刺激及局部感染等因素相关。
盘状红斑典型表现为直径1-10厘米的盘状皮损,边缘隆起呈暗红色,中央区域可能出现萎缩或色素沉着。皮损表面附着黏着性鳞屑,剥离后可见毛囊角栓,愈合后遗留永久性脱色素瘢痕。好发于面部、耳廓、头皮等光暴露区域,偶见于躯干四肢。
盘状红斑发病与自身抗体攻击皮肤基底膜带相关,紫外线辐射可诱发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凋亡。部分患者存在HLA-DR3等遗传易感基因,某些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可能诱发药源性亚型。慢性细菌感染如链球菌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加重病变。
根据皮损范围分为局限性盘状红斑和泛发性盘状红斑。局限性型占80%以上,皮损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0%;泛发型皮损广泛分布,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低热、关节痛。特殊亚型包括冻疮样狼疮、肥大性盘状红斑等变异形态。
需与银屑病、扁平苔藓、脂溢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鉴别。银屑病鳞屑呈银白色云母状,Auspitz征阳性;扁平苔藓皮损为紫红色多角形丘疹,可见Wickham纹。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盘状红斑存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毛囊角栓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约5%局限性盘状红斑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泛发型转化风险更高。长期未控制的皮损可能继发鳞状细胞癌,尤其见于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瘢痕形成和癌变风险,定期皮肤镜监测有助于发现早期恶变。
盘状红斑患者需严格防晒,选择SPF50+广谱防晒霜并配合物理遮挡。日常饮食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避免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皮损护理建议使用温和无皂基清洁剂,外用凡士林保持皮肤湿润。建议每3-6个月进行皮肤专科随访,监测疾病活动度及潜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