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性贪食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伴随失控感,典型症状包括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进食后补偿行为、体重波动、情绪障碍及消化道不适。
1、暴食行为:
患儿常在2小时内摄入远超正常量的食物,且对进食行为有明显失控感。暴食多发生在独处时,常选择高热量易吞咽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发作频率从每周数次到每日多次不等,可能伴随藏匿食物或偷吃行为。
2、补偿行为:
约80%患儿会出现清除性补偿行为,包括自我诱导呕吐、滥用泻药或利尿剂。非清除性补偿表现为过度运动或禁食,部分患儿会交替使用多种补偿方式。这些行为常导致手指关节损伤、牙齿酸蚀等躯体表现。
3、体重波动:
由于暴食与补偿行为交替,体重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或轻微超标,但波动幅度可达5-10公斤/月。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同,贪食症患儿较少出现严重消瘦,但体重剧烈变化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4、情绪障碍:
暴食后普遍出现自责、抑郁或焦虑情绪,约60%患儿共病心境障碍。部分患儿表现为社交回避、学业成绩下降,暴食行为常成为缓解压力的不当应对方式。情绪波动与进食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5、躯体症状:
长期呕吐可致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腮腺肿大和胃食管反流。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常见,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或食管撕裂。部分患儿因营养失衡出现皮肤干燥、脱发或月经紊乱。
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进食规律与情绪变化,避免对体重过度评价。可建立规律的进餐时间,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减少高糖零食的易得性。鼓励非食物相关的减压方式如绘画、运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与营养师的多学科干预。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曲线、电解质水平,警惕抑郁自伤等风险行为。早期行为干预联合家庭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