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盲症主要表现为暗光环境下视力显著下降或完全丧失,典型症状包括黄昏后视物模糊、光线切换时适应迟缓、夜间行走困难等。
1、黄昏视障:
患者在日落前后出现明显视力下降,表现为辨识人脸困难、阅读需强光照明。这与视网膜视杆细胞功能受损有关,视杆细胞负责暗视觉,其感光色素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时,暗适应能力最先受到影响。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对弱光敏感度降低,随病情进展会发展为完全性夜盲。
2、光适应延迟:
从明亮环境进入暗处时,正常人群约需20-30分钟完成暗适应,而夜盲症患者可能需1小时以上。典型表现为进入电影院、隧道等昏暗场所后长时间无法辨清物体轮廓,严重者甚至完全无法适应。这种现象与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视黄醛再生障碍密切相关。
3、夜间行动受限:
患者夜间外出时常需他人搀扶或依赖照明工具,独立行走时易碰撞障碍物。部分患者会描述为"夜晚眼前蒙着黑布",此症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疾病中尤为突出,常伴有周边视野进行性缩窄。
4、对比敏感度下降:
即使存在微弱光源,患者也难以分辨明暗对比弱的物体,如无法识别灰暗路面上的坑洼。检测可发现视网膜电图ERG的视杆细胞反应波幅降低,这是诊断视网膜功能异常的重要客观指标。
5、昼间视力保留:
日间视力通常正常是与全盲症的关键区别,但进展期患者可能合并视锥细胞损害,出现辨色力异常或中心视力下降。先天性夜盲症患者往往自幼即有症状,而获得性者多伴随维生素A缺乏的全身表现如皮肤干燥。
建议夜盲症患者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避免吸烟及强光直射眼睛。遗传性患者需定期进行视野检查和眼底评估,获得性者应及时补充维生素A制剂。夜间活动建议佩戴防蓝光眼镜,居家环境保持适度照明梯度,楼梯等危险区域设置夜灯。若伴随昼间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需立即就诊排查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严重眼底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