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脱发具有明确的遗传倾向,其发生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变异、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性增强等因素相关。遗传模式可能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男性患者通常呈现"M型"发际线后移,女性则多表现为头顶部头发弥漫性稀疏。
1、基因变异:AR基因位于X染色体,男性从母亲处继承该基因变异后更易发病。女性因需两条X染色体同时变异才显著表现,故症状较轻。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日常使用含酮康唑的洗发水减缓进展。
2、激素影响:二氢睾酮与毛囊结合后缩短生长期,导致毛囊微型化。女性产后或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速脱发,建议检测血清睾酮和SHBG水平,必要时采用低强度激光疗法刺激毛囊。
3、毛囊特性:遗传性脱发者的毛囊对激素敏感度存在个体差异,前额和头顶部毛囊更易受累。非那雄胺通过抑制5α还原酶减少二氢睾酮生成,米诺地尔可延长毛囊生长期,两者需持续使用维持疗效。
4、伴随症状:常合并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油腻、瘙痒。可能与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有关,需配合使用二硫化硒洗剂,避免频繁烫染加重毛囊损伤。
5、环境诱因:精神压力、吸烟会加速脱发进程。保持规律作息,摄入富含锌、铁、维生素D的食物如牡蛎、菠菜,适度进行瑜伽等减压运动有助于延缓发展。
遗传性脱发需早期干预,联合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可延缓进程。植发手术适用于毛囊闭合的稳定期患者,FUE和FUT是两种常用术式。日常避免过度牵拉头发,吹风时保持10厘米以上距离,定期进行头皮按摩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