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病的药物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抗酸药、抗幽门螺杆菌药等。胃病可能与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恶心等症状。
1、抑酸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适用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酸相关性疾病,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钙吸收。
2、胃黏膜保护剂: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硫糖铝能与溃疡面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铋剂兼具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服药期间可能出现便秘或大便颜色改变。
3、促胃肠动力药:改善胃排空功能,常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等动力障碍性疾病,可缓解餐后饱胀、早饱感。需避免与抗胆碱药合用,心脏病患者慎用多潘立酮。
4、抗酸药:快速中和胃酸,常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镁加混悬液等。碳酸氢钠起效快但可能引起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多,铝镁制剂作用较持久。这类药物适合临时缓解烧心症状,长期使用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5、抗幽门螺杆菌药:采用四联疗法根除感染,包含质子泵抑制剂如艾司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铋剂枸橼酸铋钾。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胃病患者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戒烟限酒。可适量食用山药、南瓜、小米等养胃食材,餐后适度活动促进消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诱发症状。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