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血常规会出现明显变化。妊娠期女性血液系统会发生生理性改变,包括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等现象,这些变化会直接反映在血常规检测指标上。
妊娠6周起血容量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40%-45%。这种变化导致血液稀释,表现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细胞比容下降,形成妊娠期生理性贫血。白细胞计数从妊娠7-8周开始轻度上升,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在妊娠期可能轻微下降或保持正常,但血小板功能增强。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及纤维蛋白原均增加,呈现高凝状态。
1、红细胞系统变化:
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导致血液相对稀释。血红蛋白浓度在妊娠中期下降至最低点,约110g/L,妊娠晚期轻微回升。这种生理性贫血不需特殊治疗,但需注意与缺铁性贫血鉴别。血清铁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铁储备情况,妊娠期铁需求量增加至1000mg左右。
2、白细胞系统变化:
妊娠期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分娩时可达14-16×10⁹/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种变化与雌激素水平升高、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有关。若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⁹/L或伴有发热等症状,需考虑感染可能。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相对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化不明显。
3、凝血系统变化:
妊娠期多种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纤溶系统活性下降,形成生理性高凝状态。这种变化有利于产后止血,但也增加血栓栓塞风险。血小板计数可能轻微减少,但通常维持在正常范围下限以上。若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需警惕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孕期应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各检查一次。饮食需保证充足蛋白质、铁、叶酸及维生素B12摄入,推荐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食物。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发现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应及时就医评估,血小板显著减少或白细胞异常升高需进一步检查排除病理因素。孕期血常规变化属于生理现象,但需与病理性改变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