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可通过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胃泌素瘤通常由胃窦G细胞增生、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散发性胃泌素瘤、遗传因素、长期胃酸刺激等原因引起。
质子泵抑制剂是胃泌素瘤药物治疗的核心方案,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需长期维持使用以控制症状。这类药物能有效缓解腹痛、反酸等胃酸相关症状,预防消化性溃疡并发症。
奥曲肽等生长抑素类似物可抑制胃泌素分泌,适用于无法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该类药物通过结合生长抑素受体2型发挥作用,能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约50%。每月注射长效制剂可改善腹泻、腹痛等症状,但需监测胆结石等副作用。
根治性手术包括肿瘤剜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局限型病灶。术前需通过内镜超声、奥曲肽扫描精确定位,术中监测胃泌素水平确认切除效果。完全切除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但多发或转移病灶需结合其他治疗。
舒尼替尼、依维莫司等分子靶向药用于转移性胃泌素瘤。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或mTOR通路延缓肿瘤进展,可使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1个月。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肝肾功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口腔炎。
低脂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症状,每日分6-8次进食。避免酒精、咖啡因及辛辣食物刺激胃酸分泌,优先选择燕麦、香蕉等碱性食物。钙剂补充可结合游离脂肪酸缓解腹泻,必要时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胃泌素瘤患者需终身随访胃泌素与胃酸水平,每年进行影像学复查。日常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主,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出现严重腹泻或呕血时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预防倾倒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