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通过抗纤维化药物、门脉高压药物、保肝药物、并发症治疗药物、病因治疗药物等方式治疗。肝硬化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胆汁淤积、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抗纤维化药物: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抗纤维化药物可延缓疾病进展。常见药物包括秋水仙碱、吡非尼酮、水飞蓟素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或减少胶原沉积发挥作用,需长期规律服用。
2、门脉高压药物: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风险。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协同降低门脉压力,需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3、保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修复肝细胞膜,甘草酸制剂如异甘草酸镁具有抗炎作用,双环醇可改善肝功能指标。这类药物需根据转氨酶水平调整使用周期,避免过度依赖。
4、并发症治疗:乳果糖可改善肝性脑病症状,利福昔明用于肠道去污染。腹水患者需联合螺内酯与呋塞米利尿,严重感染时应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自发性腹膜炎需足疗程抗感染治疗。
5、病因治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用于乙肝病毒抑制,丙肝患者适用索磷布韦联合方案。酒精性肝病需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炎采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威尔逊病需终身青霉胺驱铜治疗。
肝硬化患者需保证每日35-40kcal/kg热量摄入,优质蛋白占比60%,限制钠盐摄入低于2g/日。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每6-12个月进行胃镜和超声检查。避免使用非必要药物减轻肝脏负担,接种甲肝、乙肝、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