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不修补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反复感染和中耳结构损伤。耳膜穿孔的影响主要有听力传导障碍、细菌感染风险增加、胆脂瘤形成、中耳炎迁延不愈、平衡功能受损。

1、听力传导障碍
耳膜穿孔会破坏声音传导路径,导致声音振动无法有效传递至听小骨。穿孔面积越大,听力损失程度通常越明显。长期未修补可能使听觉神经对声音刺激的敏感性降低。高频听力往往最先受到影响,患者可能表现为听不清尖细声音。部分患者会出现耳鸣伴随听力下降的情况。
2、细菌感染风险
穿孔使外耳道与中耳腔直接相通,洗澡或游泳时水液易进入中耳。潮湿环境促进细菌滋生,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感染会导致中耳黏膜持续性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可能经咽鼓管逆流至鼻咽部。儿童患者更易因腺样体肥大加重感染概率。
3、胆脂瘤形成
长期穿孔可能促使角化上皮向中耳腔生长,逐渐形成胆脂瘤。这种表皮样囊肿会侵蚀听小骨和乳突骨质,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胆脂瘤继发感染时可能引发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可见中耳腔特征性的膨胀性骨质破坏。

4、慢性中耳炎
穿孔使中耳无法保持密闭状态,导致炎症迁延不愈。持续存在的炎性分泌物可能钙化形成鼓室硬化灶。听骨链固定或中断会进一步加重传导性耳聋。部分患者会出现鼓膜边缘性穿孔伴肉芽组织增生。
5、前庭功能异常
中耳炎症可能波及内耳前庭结构,引发眩晕和平衡障碍。冷热刺激试验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迷路瘘管形成时,按压耳屏可能诱发短暂眼震。这类患者应避免突然头部转动或体位快速变化。

耳膜穿孔患者需保持耳道干燥,洗头时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细菌经咽鼓管上行感染。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锌的食物如胡萝卜、牡蛎,促进黏膜修复。急性期应限制奶制品摄入减少分泌物生成。修补术后三个月内禁止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变化影响愈合。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监测听力变化,发现眩晕或面瘫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