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可能由饮食不当、精神压力、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胃病可通过饮食调整、情绪管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长期暴饮暴食、偏好辛辣刺激食物或过度节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部可能出现胀痛、反酸等症状。建议定时定量进食,选择小米粥、山药、南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可通过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减压方式改善,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
该细菌感染与90%的慢性胃炎相关,可能诱发胃溃疡甚至胃癌。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隐痛、口臭。临床采用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根除治疗,需完成14天疗程。
胃酸过多可能引发反流性食管炎,过少则导致消化功能障碍。烧心、嗳气是常见症状。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泮托拉唑、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可调节胃酸,严重病例需进行胃底折叠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损伤胃黏膜,出现黑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联合米索前列醇保护胃黏膜。
胃病患者应建立规律饮食记录,每日摄入20-30克膳食纤维,优先选择清蒸鲈鱼、猴头菇等低脂高蛋白食材。每周进行3次30分钟快走或八段锦练习,避免餐后立即平卧。出现持续消瘦、柏油样便等预警症状需及时消化内镜检查,慢性胃炎患者建议每年复查胃蛋白酶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