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探诊可检出牙龈炎、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牙周脓肿及糖尿病相关牙周病变等疾病。检查结果主要反映牙龈炎症程度、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及骨吸收情况。
1、牙龈炎:
探诊出血是诊断牙龈炎的核心指标,健康牙龈探诊深度通常不超过3毫米。牙龈炎患者探诊时可见牙龈边缘红肿、质地松软,探针易引发出血,但无附着丧失或骨吸收。菌斑堆积是主要诱因,通过超声洁治配合局部氯己定含漱液可有效控制炎症。
2、慢性牙周炎:
探诊深度超过4毫米伴附着丧失是典型表现。病变多累及全口多数牙齿,X线可见水平型骨吸收。可能与吸烟、遗传因素有关,临床常见牙齿松动、移位症状。基础治疗包括龈下刮治、根面平整,中重度病例需辅助多西环素等抗生素治疗。
3、侵袭性牙周炎:
探诊深度快速进展至6毫米以上,早期即出现垂直型骨吸收。好发于35岁以下人群,家族聚集性强,伴放线杆菌感染比例高。临床特征为第一磨牙和切牙区快速附着丧失,需微生物检测确诊,治疗需结合甲硝唑和羟氨苄青霉素联合用药。
4、牙周脓肿:
探诊可触及波动性肿胀区域,伴有剧烈自发痛和叩痛。多由深牙周袋引流不畅引发,急性期可见脓液渗出。需紧急切开引流,配合头孢类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期需评估患牙保留价值。
5、糖尿病相关病变:
探诊显示广泛性深牙周袋伴反复脓肿形成。血糖控制不佳者牙槽骨吸收速度加快3倍,创面愈合延迟。这类患者需内分泌科协同治疗,牙周维护周期缩短至每3个月一次。
定期牙周探诊是预防牙周病恶化的关键措施。建议吸烟人群每半年检查一次,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菌斑控制并使用含氟牙膏。日常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避免横向拉锯式刷牙。出现牙龈出血超过两周或牙齿松动时,应及时进行专业牙周评估,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牙齿丧失风险。妊娠期妇女更需注重牙周健康管理,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牙龈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