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焦虑症可通过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䓬类药物、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等方式治疗。焦虑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创伤经历、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过度担忧、心悸、出汗、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症状。
1、SSRIs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调节大脑5-羟色胺水平改善情绪,常用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这类药物需持续服用4-6周显效,适合长期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胃肠道不适和性功能障碍是常见不良反应。
2、苯二氮䓬类:短效镇静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能快速缓解急性焦虑发作,通过增强GABA神经递质作用产生抗焦虑效果。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认知功能下降,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戒断反应。
3、SNRIs类药物: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可同时调节两种神经递质,对伴随躯体症状的焦虑症效果显著。常见副作用包括血压升高、口干和便秘,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
4、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阿米替林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和胆碱能受体发挥镇静作用,适合伴有失眠的焦虑患者。抗胆碱能副作用较明显,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过量服用存在心脏毒性风险。
5、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药物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受体改善心悸、震颤等躯体症状,适用于表演焦虑等情境性焦虑。不影响情绪中枢,通常作为辅助用药。哮喘患者禁用此类药物。
焦虑症药物治疗需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地中海饮食模式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神经修复。建立固定睡眠周期,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意念时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