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是痛风慢性期的典型表现,通常出现在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呈黄白色结节状,质地坚硬如石子。
痛风石的形成与长期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当血尿酸浓度持续超过饱和点,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软骨、肌腱等部位沉积,逐渐被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结节。典型部位包括耳轮、足趾、手指、肘部等关节处,初期可能无痛感,但随着体积增大会导致关节变形、活动受限。肉眼观察可见皮下隆起,表面皮肤变薄发亮,严重时可能破溃排出白色粉笔末样物质。
1、临床诊断依据:
确诊需结合医学检查,医生会通过触诊判断结节质地,配合血尿酸检测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关节超声或双能CT显示尿酸盐沉积。穿刺抽取结节内容物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发现针状尿酸盐结晶是金标准。需注意与类风湿结节、钙化性肌腱炎等疾病鉴别。
2、日常识别特征:
患者可自行观察结节是否伴随痛风典型症状:突发性关节红肿热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常在夜间发作,24小时内达到高峰。结节多出现在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生长缓慢,未经治疗者可能数年才形成明显肿块。触摸时有砂砾感,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发热。
日常需控制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急性期应限制活动抬高患肢,慢性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遵医嘱使用降尿酸药物,避免关节受凉或外伤。若发现结节突然增大、破溃或合并感染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