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能否治愈需根据具体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综合判断。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或人工肝支持实现功能逆转;晚期病例常需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一、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急骤,常见于药物中毒、病毒性肝炎或代谢性疾病。发病48小时内接受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约60%患者肝功能可逐渐恢复。关键治疗窗口期为出现黄疸后的72小时,此时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促肝细胞生长素等药物能有效保护残存肝细胞。需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氨水平,若持续恶化需考虑肝移植。
二、慢性肝功能衰竭:
慢性肝功能衰竭多由肝硬化失代偿引发,治愈可能性与Child-Pugh分级直接相关。B级患者通过抗纤维化治疗如甘草酸制剂、门静脉降压和营养支持,5年生存率可达50%。C级患者易并发肝性脑病和腹水,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配合乳果糖导泻,此时肝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无论何种分期,严格戒酒和避免肝毒性药物都至关重要。
日常护理需重点关注蛋白质摄入控制,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质蛋白为宜,优先选择鱼肉和豆制品。出现下肢水肿时应将食盐摄入控制在每日2克以内,定期检测24小时尿钠排泄量。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训练可改善门静脉血流,但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心理疏导方面,可采用正念减压疗法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学习识别肝性脑病前驱症状如昼夜颠倒、计算力下降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