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血管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阻塞肾动脉血流。患者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或肾功能逐渐恶化。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
年轻患者多见的病因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属于血管壁中层结构异常增生。这种非炎症性病变常导致肾动脉呈串珠样狭窄,可能引发突发性高血压。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轻症可用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血压,严重者需血管介入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可累及肾动脉,血管壁发生炎性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炎症指标升高。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主要治疗手段,急性期需卧床休息。
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包括血管走行扭曲、分支变异等解剖学改变,可能压迫血管或影响血流动力学。这类患者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即可,若出现肾性高血压则考虑血管重建手术。
腰部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可能导致肾动脉内膜撕裂或血栓形成。典型表现为伤侧腰痛伴血尿,CT血管成像能快速确诊。急性期需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扩展,完全闭塞者需在6小时内进行血管再通手术挽救肾功能。
肾动脉狭窄患者应保持每日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橄榄油、深海鱼类等抗炎食物,限制加工食品。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指标,每半年进行肾动脉超声检查评估病情进展。出现视力模糊、严重头痛等高血压危象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