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天疱疮的严重程度需根据分型及并发症综合判断,部分患者可能仅需局部治疗,泛发型或合并感染者需系统干预。
局限型类天疱疮通常表现为局部水疱和糜烂,常见于四肢或躯干。皮肤损伤范围较小,较少伴随全身症状。这类患者可通过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丙酸氯倍他索进行控制,辅以冷敷缓解瘙痒。
泛发型类天疱疮可累及全身50%以上皮肤,水疱破溃后易继发感染。可能与自身抗体攻击基底膜带有关,常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需口服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治疗,严重时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口腔、眼结膜等黏膜受累时可能影响进食和视力,糜烂面愈合缓慢。此类病变提示病情较重,需采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并配合含利多卡因的漱口水缓解疼痛。
皮肤屏障破坏后易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表现为脓性渗出、周围红肿。需在抗疱疮治疗基础上加用头孢氨苄、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感染控制不佳可能诱发败血症。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空腹血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流失。
类天疱疮患者日常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皮损愈合期可进行低强度散步促进血液循环,沐浴时水温不超过38℃。护理重点在于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糜烂面。出现新发水疱、持续发热或创面化脓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