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综合征指上腔静脉血流受阻导致的面颈部和上肢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临床症候群,可能与纵隔肿瘤压迫、血栓形成、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医源性损伤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溶栓治疗、支架植入、放疗、化疗、手术减压等方式干预。
1、肿瘤压迫:纵隔肿瘤或肺癌压迫上腔静脉是最常见病因,通常伴随咳嗽、咯血等症状。需针对原发肿瘤治疗,如小细胞肺癌采用依托泊苷+顺铂化疗,非小细胞肺癌适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
2、静脉血栓:中心静脉置管或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表现为突发颜面肿胀。急性期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慢性期可选用利伐沙班,必要时行导管引导下溶栓术。
3、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可致进行性呼吸困难,需通过PET-CT明确性质。霍奇金淋巴瘤常用ABVD方案化疗,晚期可考虑自体干细胞移植。
4、血管炎症:贝赫切特综合征等血管炎性疾病引发静脉壁增厚,典型表现为虹膜炎伴皮肤红斑。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是基础治疗方案,重症需使用英夫利昔单抗。
5、医源性损伤:起搏器导线或输液港相关纤维化可逐渐阻塞管腔,早期发现可尝试球囊扩张成形术,严重狭窄时需行上腔静脉-右心房搭桥术。
日常需低盐饮食控制水肿,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避免穿戴紧身衣物。监测血氧饱和度,出现意识改变需立即急诊处理。长期患者建议进行上肢康复训练,使用弹力袖套预防淋巴水肿,定期随访增强CT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