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紫癜通常由过敏反应、感染、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急性期干预:过敏性紫癜发病72小时内是控制症状的关键窗口期,早期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皮肤瘙痒。血管炎性紫癜需在起病2周内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伴随关节肿痛时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免疫调节期:IgA血管炎患者发病1个月内启动免疫调节治疗可改善预后,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能减少肾损伤风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确诊后需立即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计数<20×10⁹/L时考虑输注血小板悬液。
3、病理修复期:慢性紫癜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需评估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维生素C、芦丁等药物可增强毛细血管韧性。合并肾损害者需持续6个月低蛋白饮食配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
4、手术时机选择: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反复鼻出血者,在血红蛋白稳定>80g/L时可行激光凝固术。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时,血小板持续<30×10⁹/L需考虑脾切除术。
5、特殊类型处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确诊后24小时内需完成血浆置换,延迟治疗会导致死亡率上升。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冬季发作前2周开始使用免疫吸附疗法预防复发。
紫癜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饮食宜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尿常规,出现新发瘀斑或血尿时需及时复诊。建立症状日记记录紫癜形态变化和诱因,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