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紊乱综合征是一组以呼吸节律异常或通气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枢性呼吸暂停、陈-施呼吸等类型。呼吸紊乱综合征可能由肥胖、神经系统病变、心力衰竭、药物因素、先天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肥胖
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诱因,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导致通气受限。患者夜间出现反复呼吸暂停伴血氧下降,长期可能引发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控制体重是基础治疗手段,需结合饮食管理和有氧运动。
2、神经系统病变
脑卒中、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损伤呼吸中枢,表现为潮式呼吸或呼吸驱动减弱。这类患者常伴有原发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明确分型,必要时使用无创通气支持治疗。
3、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患者易出现陈-施呼吸,表现为呼吸深度周期性增强与减弱交替。这与肺淤血导致的通气反射异常有关,治疗需优化心衰药物方案,严重者可考虑氧疗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4、药物因素
阿片类药物、镇静剂等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功能,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或呼吸暂停。对于药物性呼吸紊乱,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纳洛酮等拮抗剂逆转呼吸抑制。
5、先天结构异常
小颌畸形、巨舌症等先天性疾病可能造成上气道狭窄,儿童患者多见。这类情况需耳鼻喉科评估,部分患者可通过正颌手术、腺样体切除等改善通气,严重者需终身使用呼吸机辅助。
呼吸紊乱综合征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仰卧位睡眠,戒烟限酒。肥胖者建议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夜间使用家用呼吸机者要定期清洁设备,出现日间嗜睡或晨起头痛应及时复诊调整参数。孕妇、老年等特殊人群出现呼吸异常应尽早进行睡眠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