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病毒是一种可引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冠状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属。该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攻击人体呼吸系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致死率。2002-2003年全球疫情后,SARS病毒未再出现大规模流行。
1、病毒特征:SARS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表面有冠状突起。其基因组包含约3万个核苷酸,编码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在56℃以上环境易失活,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可有效灭活。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病毒。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眼黏膜也可导致感染。医院内气溶胶传播曾造成多起聚集性病例。
3、致病机制:病毒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肺部病理改变包括透明膜形成、肺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
4、临床表现:潜伏期2-10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38℃、干咳、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机械通气支持。
5、诊断治疗:核酸检测是确诊金标准,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包括氧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药物曾用于临床,但疗效有限。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防护。接触可疑病例后需医学观察14天。目前尚无获批疫苗,但针对SARS病毒研发的疫苗技术为后续冠状病毒疫苗开发奠定基础。流行期间应避免前往疫区,减少人群聚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