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怀孕可通过定期产检、药物调整、症状监测、限制体力活动、心理支持等方式管理风险。心脏病妊娠可能由心脏负荷增加、激素变化、血容量上升、原有心脏病变、妊娠高血压等因素引起。
1、产检监测:
妊娠期需每2-4周进行心血管及产科联合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胎心监护。孕20周后增加频次至每周1次,重点监测左心室功能及肺动脉压力。马凡综合征患者需额外排查主动脉夹层风险。
2、药物调整:
华法林需替换为低分子肝素,ACEI类药物妊娠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继续使用控制心率,地高辛需根据血药浓度调整。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对乙酰氨基酚替代止痛。
3、症状预警: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心功能失代偿,持续心悸可能为房颤发作。每日监测血氧饱和度,体重单周增长>1kg需警惕肺淤血。出现端坐呼吸或咯粉红色泡沫痰应立即急诊。
4、活动限制:
每日散步不超过30分钟,避免提重物及爬楼梯。NYHA心功能Ⅲ级者建议餐后斜坡位休息,采用左侧卧位改善回心血量。妊娠32周后建议停止工作,室内活动使用医用弹力袜预防血栓。
5、心理干预:
参加产科-心内科联合门诊的团体辅导,学习腹式呼吸缓解焦虑。伴侣需参与妊娠风险管理培训,识别先兆子痫的视觉异常症状。产后抑郁筛查提前至孕28周开始。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5g/kg,选择三文鱼、鸡胸肉等优质蛋白,限制钠盐在3g/日以下。推荐泳池行走等低冲击运动,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分娩方式建议在孕34周由多学科团队评估,心功能Ⅲ级以上优先考虑择期剖宫产。母乳喂养需根据心功能分级个体化指导,产后6周内进行心脏康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