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青光眼可通过眼压骤降、前房角关闭、视神经损伤等方式治疗,通常由情绪波动、暗环境用眼、外伤、晶状体脱位、虹膜睫状体炎等原因引起。慢性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控制、激光治疗、滤过手术等方式干预,多与遗传因素、长期高眼压、年龄增长、近视、糖尿病等因素相关。
1、起病速度:急性青光眼表现为数小时内眼压急剧升高至50mmHg以上,伴随剧烈眼痛、头痛、视力骤降及虹视现象。慢性青光眼进展缓慢,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出现视野缺损、视物模糊,眼压呈持续性中度升高。
2、体征差异:急性发作期可见角膜水肿、瞳孔散大固定、结膜充血等典型三联征。慢性青光眼以视杯扩大、盘沿切迹为特征,前房角镜检查显示房角开放或部分粘连。
3、伴随症状:急性青光眼多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全身症状,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慢性青光眼可能出现阅读困难、夜间视力下降,易与老花眼混淆。
4、危险因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见于浅前房解剖结构人群,情绪激动或扩瞳药物可诱发。慢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家族史、高血压、血管调节异常密切相关。
5、治疗原则:急性发作需立即使用毛果芸香碱、甘露醇、乙酰唑胺降眼压,必要时行虹膜周切术。慢性青光眼首选前列腺素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激光小梁成形术可延缓进展。
日常需避免长时间低头、一次性大量饮水等行为,建议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和视野检查。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及抗氧化物质,适量食用蓝莓、深海鱼、坚果等护眼食物。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眼内微循环,但应避免举重等屏气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