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止痛药物、益生菌补充、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盆腔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性传播疾病、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是盆腔炎的主要病因,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甲硝唑等,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耐药性。治疗期间需复查炎症指标评估疗效。
功能主治:热解毒、化湿消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量多、黄稠、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或附件炎性包块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2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2、中药调理:湿热瘀结型可选用金刚藤胶囊、妇炎康片等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寒凝血瘀型适用少腹逐瘀颗粒,配合艾灸关元穴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中药疗程通常需4-8周。
3、止痛药物: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痉挛性疼痛可考虑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但需警惕掩盖病情进展。
4、益生菌补充:长期抗生素使用易导致菌群失调,可口服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建议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持续至停药后1-2周,有助于预防阴道炎等并发症。
5、物理治疗:慢性盆腔炎可采用超短波、微波等深部热疗,促进炎症吸收。子宫穴位的低频脉冲电刺激可缓解盆腔粘连,每周2-3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
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每日温水坐浴15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经期需暂停。适度进行瑜伽、快走等有氧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急性发作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需及时复诊。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