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安息香的功效与作用 安息香医药价值

2024-12-09

1652次浏览

安息香是波斯语mukul和阿拉伯语aflatoon的汉译,原产于中亚古安息国、龟兹国、漕国、阿拉伯半岛及伊朗高原,唐宋时因以旧名。安息香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安息香的功效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功能主治: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一日1-2次。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落叶乔木安息香树之树干受损伤后渗出的树脂。多为进口。

产地:主产于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地,国内广西有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小块片状,外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稍显粗糙。常温条件下,质略坚而松脆,易断碎。断面微有光泽,并嵌有乳白色树脂层,加热则软化。气芳香,味淡。以外色橙黄,内碴有乳白色夹层,气香浓,质纯净者为佳。

主要成分:我国出产的安息香含总香脂酸(全为苯甲酸)25%~31%。苏门答腊安息香主含树脂肪,商品之干燥醇浸出物含总香脂酸约26%~35%,其中大部分为桂皮酸。泰国安息香(商品)含总香酸酸约39%,其中绝大部分为苯甲酸。

功效与作用:芳香开窍,有兴奋中枢作用,并能行气血和祛痰。

炮制:研细粉,生用。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心、脾经。

功能:开窍,辟恶,散风,行血。

主治:中风昏厥,产后血晕,心腹诸痛。

临床应用:用于中枢兴奋,其作用大致与麝香、苏合香相同,且常同用。三香比较,三者都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中风不省人事,但麝香兼有消肿祛痈作用,可治疗痈疽和跌打损伤,苏合香则以治中风痰厥为特长;安息香则兼能活气血,治心腹疼痛。

用量:1.5~3g,入丸散剂。

处方举例:安息香丸:安息香、沉香、丁香、木香、茴香各9g、砂仁、香附、甘草各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g,紫苏汤松下,治小儿寒气腹痛屈脚而啼。

注:除上述商品外,过去尚进口一种压结成大块的安息香,外表黑褐色或灰褐色,并夹杂有白色斑块,香气较淡品质较次。另外还有一种水安息香,呈褐色液体样,用椭圆形小木罐包装,每罐重约30g,新中国成立后,已先后停止进口。广西地区发现有安息香树分布,并已试行生产。所产之安息香品质、形色、气味与上面所述完全相同。

安息香功能、主治:开窃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风。

民间用药

⑴突然心痛。或时发时止。有安息香研为末,开水送服半

⑵小儿肚痛。用安息香酒蒸成膏,另用沉香、木香、丁香、霍香、八角茴香各三钱,香附子、缩砂仁、炙甘草各五钱,共研为末,以膏和炼蜜调各药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紫苏汤化下。此方名“安息香丸”。

⑶关节风痛。用精猪肉四两,切片,裹安息香二两,另以瓶装一层灰。药放灰上,在大火上(火与瓶之间隔一铜板)烧出烟,即将瓶口对痛处熏治,勿令烟散走。

⑴祛痰,该品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增加,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而达到祛痰的目的。安息香的酊剂为刺激性祛痰药,

⑷置于热水中吸入其蒸气,则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而增加其分泌;可用于支气管炎以促进痰液排出。吸入时应避免蒸气的浓度过高而刺激眼、鼻、喉等。[2]

⑸防腐,此外尚有防腐作用。它还可外用作局部防腐剂。[2]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慎服。《本经逢原》:凡气虚少食,阴虚多火者禁用。

临床方剂

⑴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主治中风或感受时行瘴疠之气。[4]

⑵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4]

⑶治大人小儿卒中风,恶气:安息香一钱,鬼臼二钱,犀角八分,牛黄五分,丹砂、乳香、雄黄各一钱二分。俱研极细末,石菖蒲。生姜各一钱,泡汤调服五分。(《方脉正宗》)[2]

⑷治卒然心痛,或经年频发:安息香研末,沸汤服半钱。(《世医得效方》)[2]

⑸治寒湿冷气,中霍乱阴证者:安息香一钱(为末),人参、制附子各二钱。煎汤调服。(《本草汇言》)[2]

⑹治小儿肚痛,曲脚而啼:安息香酒蒸成膏;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钱,香附子、缩砂仁、炙甘草各五钱,为末;以膏和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钱,紫苏汤送下。(《全幼心鉴》安息香丸)[2]

⑺治妇人产后血晕,血胀,口噤垂死者:安息香一钱,五灵脂(水飞净末)五钱。共和匀,每服一钱,炒姜汤调下。(《本草汇言》)[2]

⑻治历节风痛:精猪肉四两,切片,裹安息香二两,以瓶盛灰,大火上著一铜版片隔之,安息香于上烧之,以瓶口对痛处熏之,勿令透气。(《圣惠方》)[2]

名家论述

⑴《唐本草》:主心腹恶气。[2]

⑵《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⑶《日华子本草》:治血邪,霍乱,风痛,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2]

⑷《纲目》:治中恶,劳瘵。[2]

⑸《东医宝鉴》:辟瘟疫。[2]

⑹《本草述》:治中风,风痹,风癎,鹤膝风,腰痛,耳聋。

⑺《本经逢原》:止卒然心痛、呕逆。[2]

⑻《本草从新》:宜行气血。研服行血下气,安神。[2]

⑼《本草便读》:治卒中暴厥,心腹诸痛。[2]

⑽《中药材手册》:治小儿惊癎。[2]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