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检查时采用吸气鼓腹的呼吸方式,有助于充分扩张肺部组织以获得清晰影像。具体操作需结合设备指令与呼吸训练,避免因姿势错误导致影像模糊或重复扫描。
功能主治:用于预防和治疗支气管哮喘或喘息型支气管炎等伴有支气管痉挛(喘鸣)的呼吸道疾病。
用法用量:一般作为临时用药,有哮喘发作预兆或哮喘发作时,喷雾吸入。每次吸入100~200g...
1、鼓腹原理:
吸气时膈肌下移使腹腔内压升高,腹壁自然外凸形成鼓腹状态。这种呼吸模式能最大限度增加胸腔容积,促使肺泡充分展开,提高CT图像对肺实质、支气管及微小结节的显示分辨率。检查前技术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3-5次深呼吸练习。
2、收腹影响:
刻意收腹会导致胸式呼吸代偿性增强,肺尖部过度充气而基底部扩张不足。研究显示收腹状态可使下肺野显影清晰度下降30%,增加8-12%的肺结节漏诊风险。部分患者因紧张产生的Valsalva动作屏气时用力收腹还会造成纵隔结构伪影。
3、设备协同:
现代CT配备呼吸门控系统,通常在吸气末0.5-1秒触发扫描。鼓腹状态能延长有效吸气平台期,使64排以上CT设备可获取0.5mm层厚的稳定图像。对于肺功能较差者,采用小潮气量慢速鼓腹5-6秒/次更利于同步。
4、特殊调整:
肺气肿患者需调整为中度鼓腹避免过度充气,胸膜粘连者可采用侧卧鼓腹体位。儿童检查建议使用呼吸传感器腰带,通过动画引导实现腹式呼吸。孕妇进行肺部CT时应避免仰卧位鼓腹造成的下腔静脉压迫。
5、操作要点:
双手上举体位时保持腹部肌肉放松,听到"吸气"指令后经鼻缓慢吸气至肺活量80%左右,此时腹部应自然隆起2-3cm。扫描过程中需维持鼓腹状态4-6秒,避免吞咽或咳嗽动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提前30分钟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改善通气。
检查前2小时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穿着无金属饰物的宽松衣物。术后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训练5分钟/次,3次/日有助于提升肺功能。长期吸烟者建议配合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时,需特别注意保持标准鼓腹呼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