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肾病可通过解除梗阻、控制感染、保护肾功能、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梗阻性肾病通常由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先天性畸形、神经源性膀胱等原因引起。
1、解除梗阻:
及时解除尿路梗阻是治疗核心,根据梗阻部位选择导尿、输尿管支架置入或肾造瘘。下尿路梗阻常采用导尿管引流,上尿路梗阻需通过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取石。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间歇性导尿训练。
2、控制感染: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常见选择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磷霉素。感染性结石需延长抗生素疗程至2周,同时进行尿培养指导用药。严重肾盂肾炎需静脉给药并监测肾功能。
3、保护肾功能:
梗阻解除后需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使用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延缓肾功能恶化。监测尿量、电解质及肌酐变化,必要时短期应用利尿剂呋塞米促进尿液排出。
4、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使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促进结石排出,非那雄胺改善前列腺增生。肾绞痛发作时可用双氯芬酸钠栓剂镇痛,配合黄体酮缓解输尿管痉挛。高尿酸患者需服用别嘌醇。
5、手术治疗:
顽固性结石可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软镜手术,前列腺增生严重者选择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肿瘤压迫需切除原发病灶,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需行离断式成形术。
患者每日饮水量应达2000ml以上,限制高草酸饮食如菠菜、坚果,适量摄入柑橘类水果碱化尿液。恢复期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肾积水情况。长期梗阻患者需每3个月评估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