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蛋白尿可通过缬沙坦、氯沙坦、贝那普利等药物干预,结合低盐饮食、控制血压等生活方式调整。蛋白尿可能与肾小球损伤、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泡沫尿、水肿等症状。
1、ARB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氯沙坦可通过选择性阻断AT1受体,减轻肾小球内高压,减少蛋白滤过。这类药物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需监测血钾及肾功能。
2、ACEI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贝那普利、雷米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生成,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用药期间需警惕干咳副作用。
3、SGLT2抑制剂: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药物通过抑制肾脏葡萄糖重吸收,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研究显示其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使用时需注意泌尿系统感染风险。
4、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适用于免疫相关性蛋白尿,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长期使用需预防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
5、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用于治疗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蛋白尿。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
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定期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出现严重水肿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肾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