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能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衡、年龄增长、小肠黏膜损伤、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泻、腹胀、肠鸣、排气增多、腹部绞痛等症状。症状较轻者可通过限制乳制品摄入、补充乳糖酶、选择低乳糖替代品、分次少量饮用牛奶、搭配其他食物等方式缓解。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与基因突变有关,亚洲人群发病率高达70%-100%。患者小肠绒毛刷状缘乳糖酶活性不足,未分解的乳糖在结肠被细菌发酵产气,渗透压升高引发水样泻。建议选择酸奶、硬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其乳糖含量低于普通牛奶。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肠道感染可能破坏结肠菌群,降低乳糖代谢能力。伴随大便酸臭、泡沫状腹泻症状时,可口服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调节微生态平衡,同时避免空腹饮用乳制品。
人体乳糖酶活性在断奶后逐渐下降,部分中老年人会出现获得性乳糖不耐受。表现为饮用牛奶后30分钟至2小时出现腹痛腹泻,建议改用舒化奶或豆浆等植物蛋白饮品,必要时餐前服用乳糖酶补充剂。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疾病导致小肠黏膜损伤时,会继发乳糖酶分泌障碍。这类患者除腹泻外常伴有体重下降、营养不良,需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无乳糖饮食,急性期可选用蒙脱石散缓解腹泻症状。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患儿哺乳后即出现严重腹泻,需立即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后的暂时性乳糖不耐受,建议过渡期使用米汤、焦米粥等低渗流食,待肠黏膜修复后逐步尝试含乳糖食物。
乳糖不耐受者日常应注意阅读食品标签,警惕隐藏乳糖成分的加工食品如面包、沙拉酱。可尝试从每日50ml牛奶开始逐步建立耐受,饮用时搭配谷物延缓胃排空。钙质补充可选择深绿色蔬菜、豆腐、三文鱼等替代来源,适当增加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持续性严重腹泻或伴有血便、发热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