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瓶可通过规范操作流程、监测不良反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控制输液速度、观察药物配伍禁忌等方式确保安全。打吊瓶通常由药物过敏反应、静脉炎、输液速度不当、穿刺技术不规范、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引起。
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前检查包装完整性。穿刺前用碘伏消毒皮肤两遍,范围直径大于5厘米,避免重复穿刺同一部位。输液器排气时确保管路无气泡残留,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固定针头。
输液开始15分钟内需密切观察面色、呼吸、皮疹等过敏症状。寒战、胸闷、喉头水肿需立即停药并报告每3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特殊药物如抗生素需进行皮试,青霉素类药品需备好肾上腺素注射液应急。
穿刺部位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并更换敷料,出现红肿热痛时用50%硫酸镁湿敷。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或剧烈活动,沐浴时用防水贴保护。留置针保留时间不超过72小时,拔针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
根据药物性质调节滴速,普通液体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氯化钾注射液需稀释后慢滴,甘露醇需快速输注。心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减半,使用输液泵时定期检查管路通畅性。
两种药物连续输注时需用生理盐水冲管,头孢类与钙剂禁止混用。维生素C不宜与胰岛素同瓶滴注,中药注射剂需单独使用输液通道。发现溶液浑浊、沉淀或变色立即停用,化疗药物配置需在生物安全柜操作。
输液期间建议选择低盐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羹、清蒸鱼,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可进行手指握力球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出现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或体温超过38.5℃时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输液需监测血糖变化。输液结束后保持穿刺点干燥24小时,避免日光直射留置针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