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通宣理肺颗粒能和藿香正气胶囊一起吃吗 受寒有痰的咳嗽可以用通宣理肺丸吗

2023-01-07

8004次浏览

通宣理肺颗粒能和藿香正气胶囊一起吃吗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先感受一下通宣理肺的使用场景。

案例1

述:「小孩之前寒感冒,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不多,舌苔白,有一晚上咳嗽得好厉害,白天也咳嗽。吃了通宣理肺口服液,第二天减轻很多,晚上没咳嗽了,第三天就基本康复了。也没有鼻涕了。」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一袋,一日2-3次

案例2

述:「小孩受寒感冒流鼻涕一两天没处理后开始咳嗽,有痰音,明显的没有积食的原因,舌苔偏白但不厚,我给辨证的受寒咳嗽,给吃的通宣理肺丸,吃的一天,吃了两次,第二天觉得没转,看舌苔不厚但有点偏腻,就给加了藿香正气液,就是通宣理肺丸加藿香正气液一起吃,也是吃了一天吃两次,第三天就觉得没事了,没再处理。」

案例3

述:「小孩3岁,前几天偶尔咳嗽,睡不安,流鼻涕,低烧,流黄色眼屎,还有点流眼泪。做了处理后发烧和眼屎的症状逐渐消失,鼻涕和咳嗽还在继续。」

这个病案还有更具体的十问。

大便:最近都三四天一次,前面干。一直臭,长期便秘;

冷热:生病期间没感觉特别怕热或怕冷。

小便:小便正常,平时也是有点黄

食欲:正常

睡眠:睡觉时要咳嗽几次,睡眠质量还行

出汗:平时爱出汗,现在不发烧了,还是汗比较多

喝水:平时也比较爱喝水,现在喝水跟平时差不多

手心:不烧了后正常

其它:流鼻涕,黄鼻涕、清鼻涕都有;咳嗽有痰,早上喝奶咳吐了一些。

流清鼻涕和黄鼻涕:首先能判断的是受寒一定有清鼻涕,我们可以认为是受寒的主要症状,有人认为黄鼻涕是受热,那不一定,要看看有没有其他热的证据。

大便前面干;爱出汗;爱喝水。陈述说咳嗽之前发烧手心热,有可能是积食发烧,所以可以考虑归类为积食引发的局部热证。

又说到长期便秘,大便一直臭,代表长期有消化不良的情况,是脾胃虚寒的表现,咳嗽有痰,是寒湿的表现。

建议的是通宣理肺颗粒解决鼻涕和痰饮,保和丸解决积食内热。反馈说用了通宣理肺口服液加保和丸,咳嗽减轻,现在偶尔咳,精神状态挺好。

所以使用通宣理肺需要满足两个要点:

1.确认有受寒

2.确认有比较多的痰

【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通宣理肺颗粒】

通宣理肺丸,说明书写的,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成分为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通宣理肺有很多剂型,主要成分都是一样的,能吃下去的都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是蜜丸,通宣理肺颗粒是冲剂,还有通宣理肺口服液。

通宣理肺适合太阳太阴证,可以兼有少阳,不一定是说明书写的那些症状也能用。说明书所述表寒为太阳表证,止嗽是咳嗽有痰情况,有痰是太阴的痰饮。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都是太阳表证,肢体酸痛则错杂了太阳的体痛以及太阴寒湿的酸痛。所以解决的整体病机是表寒里寒,表未解,正气已经不足。邪气从表往里走的趋势会有一定的少阳证据,也可以照顾,但这个药照顾少阳不是为主。

再来分析药物成分:

紫苏,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前胡,辛苦寒。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

桔梗,苦温。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杏仁,甘温。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麻黄: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甘草:甘平。主治五臟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陈皮,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充胸中,吐逆霍乱,止泻,去寸白。

半夏,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茯苓,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枳壳,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别录》:主除胸胁淡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黄芩,苦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小孩用量

1岁以上孩子可以使用大人量三分之一,2岁以上可用大人量一半。4岁以上可以使用大人量。(切记:严格辨证后使用,未辨证准确请勿使用,乱用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一定要谨慎。)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