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漠视他人权利、缺乏共情能力和持续违反社会规范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其核心表现包括欺骗性行为、冲动攻击性、不负责任及缺乏悔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用于脑血管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前房出血等。
用法用量:1.静脉注射:每次200~400mg,每天1次,以25%~50%葡萄糖注射剂40~60ml稀释后静脉缓推。2.静脉滴注:每次200~400mg,每天1次,以10%葡萄糖注射剂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10~15天为1个疗程。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核心诊断标准为长期漠视社会规则,典型表现包括反复撒谎、操纵他人、冲动行为及缺乏道德约束。患者往往在15岁前出现品行障碍症状,成年后持续表现出攻击性或欺诈行为,且对自身行为后果无愧疚感。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认为该障碍与基因易感性相关,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冲动控制障碍。童年期遭受虐待或忽视等不良经历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家庭功能失调与反社会行为形成存在明确剂量反应关系。
约50%患者共患物质滥用障碍,常伴随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抑郁症。暴力倾向与冲动特质可能引发自伤或伤人行为,部分患者存在病理性赌博或纵火等特殊行为模式。
根据DSM-5诊断要求需满足漠视侵犯他人权利的多种表现,症状持续至15岁以后。需排除双相障碍发作期或精神分裂症导致的类似行为,诈病情况需通过心理评估排除。
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患者的冲动决策模式,辩证行为疗法有助于情绪调节技能训练。严重病例需配合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控制攻击行为,但治疗效果常受患者治疗依从性限制。
建立规律作息与正念训练有助于情绪管理,限制酒精摄入可降低冲动风险。社会技能训练需在专业监护下进行,家庭成员参与治疗能改善干预效果,定期心理评估对预防行为恶化具有关键作用。